原文出處:瘦菊子燦爛的球季     
http://blog.yam.com/baseballwon/archives/1933487.html
By  瘦菊子   2006/7/26

24日中職辦了「如何健全職棒環境發展」座談會,聯盟邀請三位學者、一位刑事局隊長、一位法務部司長、一位檢察官參與,導致焦點大都圍繞著涉賭問題轉,領隊只有鯨隊林敏政出席。似乎把「職棒環境發展」難題都推給涉賭,變成是社會與司法的問題,那麼球團和聯盟的責任就輕鬆多了。

本來不想再談這件事,關於中華職棒的弊病及革新,已經講到自己都煩了!現在又跳出來講,主要是因為連續看好幾篇棒球記者寫的檢討文章,有的觀念有點誤差,擔心有些球迷受到誤導,不得不再花時間來談一下。

首先是民生報記張文雄在七月
1719日,連續三篇探討球員出走潮的文章。認為此現象「中華職棒將步入更大的衰退危機」,這是倒因為果所得到的結論。追根究柢該深入剖析的是,為什麼高中、大學球員,寧肯離鄉背井到訓練苦、語言又不通的美國職棒小聯盟,而不待在台灣?

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如果你是這些小球員的父母、教練,有球探來跟你說,你的小孩很有棒球天分,不到美國發展太可惜,你一定會開始比較,留在台灣的前途如何?到美國又如何?於是會發現,留在台灣要考替代役,考上後,球團沒有建全的二軍養成系統,越練越退步,搞不好還上不了一軍。林英傑直接去當大頭兵,都比這些人投得好。幸運被評為即戰力,上一軍打球,有的球團簽約金還要看表現才給,萬一受傷醫療費要自己付,傷也養不好,看蔡仲南和陽建福就是例子;還可能被開除,回家吃自己。再好一點變明星球員,薪水加得很慢,連連打擊榜暫居四冠王的張泰山都加不了薪,還有什麼不可能!

回過來想,到美國的好處。簽約金或許不高,但小聯盟技術養成與醫療制度完善,只要努力奮鬥學習,身手進步,比留在台灣明顯;像陳鏞基、胡金龍一
A就可以回來當國手,以後國際大賽好成績,只服補充役,好過替代役。不幸受傷的話,像郭泓志、曹錦輝、王建民,球團都會把他們醫好。有朝一日登上大聯盟,就成了「台灣之光」,名利雙收,何樂而不為!

兩廂對照,要檢討的是什麼?不是替代役制嗎?不是聯盟的制度殘破嗎?不是球團的經營不善嗎?如果連優人才都不想進中華職棒,又怎麼說服球迷買票進場!扼阻球員外流,只是頭痛醫頭的笨方法,不直接挖出病根,身心怎麼安康呢?

24
日中國時報記者張國欽也寫了一篇相關議題的特稿,他有點到關鍵,比如「關鍵在於作與不作、經營理念是否『職業化』而已。」卻僅僅點到為止,話題一轉,又和張文雄一樣,「人才大量外流,吸收不到一流好手,比賽品質降低,職棒沒遠景。」以現階段看,比賽品質降低並不全是人才外流造成的,而是球團經營落伍,調薪漫無標準,球場與醫療防護老舊,過度耗損選手,二軍建制緩慢,教練觀念陳腐、技術養成能不足,更不用談工會、自由球員及經紀人制,而球迷服務就更加遙遠。

26
日自由時報記者鄭又嘉也寫了相關的專題報導,他指出:「今年職棒觀眾人數的大幅滑落,大致可分為兩大原因,一、簽賭案陰影仍在,二、季前經典賽「養大」了球迷的胃口,看到台灣與日、韓間的實力差距,加上今年比賽精采度的確不足,部分球迷選擇轉看美、日職棒。」第二點,是我不敢苟同的。

經典賽不是「養大」球迷胃口,而是讓球迷對不專業經營的球團徹底感到灰心。「王建民效應」是讓球迷更懂得如何欣賞,按理說,並不會搶掉台灣球迷,而是培養更多棒球迷。但當他們走進球場才發現,怎麼差那麼多?除了熊隊外,聯盟與球團在經典賽後,做了哪些革新了呢?這難道不是專業與經營的問題嗎?

台灣職棒記者很少對球團提出建言,揭弊更是沒有!少數像蘋果日報以「一朗」為化身,嘻笑間點到為止,已經算是難得。但我不信這些經年累月和聯盟球團球隊相處的記者,不曉得今天職棒的病根在哪;尤其張文雄和張國欽,是我在球場相識十多年的資深記者,對職棒環境發展的難題,卻只能剝到表皮,與政治記者對扁政府的猛烈批判相較,台灣職棒媒體對聯盟和球團實在太太「仁慈」了啊!但看到米果在她的部落格,提出鏘鏘有聲的諍言,是那麼「老婆心切」,而相對記者們的筆,是如此蒼白不振,哪天當有人說職棒記者,也是台灣棒運病態的一環時,會不會就真教人全然絕望了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