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roundballcity.com/blogs/junk/archive/2006/08/20/13111.aspx
hoopjunkie大的文章,是我在圓球城市裡最喜歡看的作者之一,所以,來分享一下他的觀點。
從王建民的公開信談起
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採訪的公開信,成了最近台灣體壇的頭條大事,也演變成為球迷對媒體發出怒吼的後續。往好的方面看,或許台灣媒體會因此而自我檢討,雖然我認為這個可能性並不大。
無論如何,本文想從一個前籃球記者的立場來看這件事,來看台灣籃球員與台灣籃球媒體。
首先,我相信王建民封殺台灣媒體的決定,並不來自於「養子」的報導,而是報導的方式和心態,這一點他自己也說得很清楚了。將民眾「知的權利」無限上綱,不尊重受訪者有不發言、不受訪的權利,是近年來台灣「新聞人權事件」層出不窮的主因之一。在民主國家中,每個人都有the right to be left alone。
運動員拒絕受訪,王建民不會是最後一個,自然也不是第一個。如果我沒記錯,鈴木一朗和喬丹都曾拒絕媒體採訪,喬丹是進一步的點明拒絕接受運動畫刊(SI)採訪,原因是該刊的一篇不實報導。
全面拒絕台灣媒體的決定,確實有點令人訝異。畢竟就我的了解,台灣仍有著許多敬業、專業的棒球記者,但記者今日既已如此討人厭,每個人就被迫要去概括承受一般人對媒體記者的憎惡,這也是很無奈的事。
第一線記者位於新聞採訪結構的最下層,有很多時候是被逼迫著去作自己不想作的事,在台灣媒體不景氣、「為五斗米折腰」、怕漏新聞的背景下,又不敢抗命,只能出賣自己的靈魂。所以,記者固然可恨,但擔任掌門人的主管更難辭其咎。
在王建民身份被見獵心喜的「獨家搶先報導」之後,就有棒球記者知道「完了」。因為在台灣這種電視跟報紙、報紙跟電視的無窮惡性循環之下,腥風血雨勢必來臨,果不其然。
把王建民事件和民生寓所等等侵犯新聞人權的事件,以及許多一窩蜂、一頭熱報導的事件相比,你會發現並不令人驚訝,因為今天台灣的新聞環境正是如此的惡質。
但本文的目的並不在繼續消費王建民,我只想以自己的了解說出,在台灣的新聞環境下,抗議、連署的作用絕對小於關機、退報,只有在利益面直接衝擊媒體,事情才會「真正大條」。別忘了,惡質媒體也許可惡,卻也是視聽大眾縱容出來的結果。
王建民不敢得罪紐約時報,是沒有被公開說出來的事實,但我覺得這和封殺台灣媒體沒有連結關係。今天如果不是自家媒體作得太過份,相信王建民和他的經紀人也不會作出這種看似沒有好處的決定。
台灣籃球媒體,其實和棒球有著相同的部份,也就是專業受到壓制,八卦當道。不是所有的記者都這麼想,但是可能有很多的「長官」都這麼想。「你寫那麼專業幹什麼,讀者不會有興趣」、「我要的是精彩的故事」,至於專業、精彩的定義由誰認定,也就很清楚了。
所以,比賽過程不重要,球員的髮型和女朋友比較重要,球場上的東西不重要,球場外比較重要。
並不是說花絮不值得報導,但花絮不會是新聞報導的主體和重點。很可惜的是,目前花絮成為主體,照片成為重點,真正有意義的文字被棄置一旁,而大多數的讀者似乎也不太在意。
我始終相信文字有它的魅力,有再精彩的照片都無法呈現出來的精神,這正是為什麼許多球迷推崇紐約時報那篇王建民報導的原因,是報紙為什麼至今依然存在,也是為什麼像圓球城市這種「純文字」網站今日依然健在的原因。
運動媒體的天職,不就是透過詢答和觀察,在競技報導之外,寫出運動那種感動人心、扣人心弦、讓內心小角落無比激盪的美妙?不就是秉持良心和對運動的熱愛,寫出有邏輯、有道理的評論?
無論在美國或台灣,無論是棒球或籃球,這都是最基本的道理,永遠也不會改變的。
話說回來,媒體要贏得球員的尊敬,和球員要贏得媒體的尊敬,同等重要。球員不是笨蛋,如果你今天是實話實說、公平公正的媒體,球員見到你也不敢「練肖話」或隨便應付。如果你是競競業業、言之有物的球員,媒體──如果是還有良知的媒體──自然會付出相同的尊重,即使想惡意修理你、偷拍你也無處著墨。
台灣籃球場邊的一個無奈是,當你試著去詢問球員的想法和球賽的細節時,卻見到球員或教練說不出個所以然,永遠都是「體力下降」、「壓力太大」、「球員太年輕還不夠成熟」、「手感不好」、「今天狀況還好啦」、「差不多」、「感謝隊友幫忙」、「教練叫我勇於出手」、「因為我們失誤太多」…這種回答。記者又不是小說家史蒂芬金,能寫出什麼有料的東西?
當然,我們必須對受訪者公平。事實上也有許多球員和教練,發現自己在報紙上說了「許多根本沒說過的話」。這一點,是許多「籃球史蒂芬金」必須深切檢討的地方。或許還有許多人發現,自己向媒體聲明「不要寫」的東西,最後還是見了光。
有時我常在想著,籃球記者在籃球員和教練的心目中到底是個什麼東西?你的球顯然沒我打得好,你的薪水也沒我高,你也不知道我們在場上打什麼戰術,比賽是我在打而不是你,你只不過是年紀比我大,擁有記者的身份,我幹嘛理你?你有什麼專業和立場來批評我?
但是以同樣的邏輯換個角度來看,媒體有他的天職。今天總統也不是我們在當,決策也不是我們在下,我們懂什麼?媒體又有什麼立場去批?
無論是從運動本質、媒體角色、新聞人權,或是公共關係、運動欣賞,一封王建民的公開信,讓運動媒體、運動員和球迷,有著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