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力可/北縣(文字工作者)
筆者六年前以「台灣棒球與認同」為論文題目,當時調查顯示,藉由棒球員的跨國流出和競爭,跨國運作的邏輯愈趨搶眼,對本土棒球和文化認同更形成一個重大危機。
在運動社會學界,早有論者以世界體系和依賴理論架構,理解美國職棒大聯盟巧妙操作資本和認同機制,成功地「半殖民」中美洲(古巴除外)棒球社會。在多明尼加、澳洲等地的基礎棒球,都一度體現美職資本操控其棒球文化所產生的危機,連韓國職棒,也曾在九○年代因為朴贊浩赴美颳旋風,一度票房跌深不知將於胡底。
公視用公共預算及透過屬於公共財的無線頻道,大力促銷王建民也促銷洋基企業,及更甚者,洋基背後所代表的美國商業文化。公視轉播台灣之光出國發熱同時,本土尤其基層棒球相應遭遇受美、日職棒宰制的無力感,似乎鮮少獲得關愛的眼光,更遑論棒球之外的其他運動。
運動商業化不過是資本主義操作的又一「景觀」,並製造不少懶得運動,卻被煽動民族認同及商品認同的觀眾罷了。現在可好了,巨人軍的姜建銘在日本職棒奪下兩勝,按照之前服務球迷的說詞,日職球迷或日裔跨國公司讀賣巨人軍,是否也可要求公視比照洋基王建民,開始買姜建銘球賽的轉播權,以利其宣揚另一個「台灣之光」,和背後支撐姜建銘的權利金、日職商品及哈日認同。
跨國棒球聯盟的舞台,或許提供棒球的後殖民國家(如韓國、台灣、古巴等),有機會和其宗主發源地美國一搏,但後殖民棒球社會展示的民族對抗情結,是否恰落入跨國運動/媒體複合體的邏輯圈套,正中其資本慾望的下懷?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看完這篇文章,忽然有點當初上「運動社會學」課的感覺了 Orz 給人另一種省思...
留言列表